傳統民居“九難”
一難,難在傳統民居能夠生存的土壤已經消失。
傳統民居,其產生發展的土壤,是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嚴密系統的宗法秩序等。那些古村、老宅、粉墻黛瓦、深巷幽院,是過去的生產方式、人際倫理、土地制度等外在的、物化的反映。而在工業甚至后工業時代的今天,這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的消失了、有的弱化了、有的變異了,傳統民居發軔、衍化、生存的土壤,已然消失。
二難,難在文化斷層得不到填補和接續。
中國近現代風云激蕩,在這樣劇烈的變化中,傳統文化失去了連續發展進化的機會,毫無應變之力,迅速被剪切破碎、蕩滌拋棄。而西方現代化的進程基本上早在五、六百年前就已發端,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一個連續進化的過程,思維觀念在慢慢變革,房子道路在慢慢改善,基礎設施在慢慢完備,管理制度在慢慢優化,從容不迫。進化到今天,文化遺產仍然是現實生活中比較精致的一部分。
三難,難在傳統民居失去了主人的歡心。
真正能拯救傳統民居的人是誰?是文物部門嗎?是有情懷的民宿客嗎?是使命感滿滿的自愿者嗎?都是,但對量大面廣的老房子而言,要想得到實實在在的保護利用,主人才是決定性的力量。但實際情況是主人們早就厭棄了這些老房子。且不說簡陋粗糙的茅棚,就算是雕梁畫棟的地主大院也已乏味。除了被作為文物保護建筑或者旅游開發得很好的地主大院、豪門巨宅之外,大量普通的傳統民居基本就是貧苦生活的集中象征,憶苦思甜的對象,是鄉村的傷疤而不是榮光,棄之唯恐不及。
四難,難在傳統民居已不能適應今天的生活需求。
說起村民不再愿意住老房,有人就會說:沒有文化自信!好吧,要文化自信,傳統民居當然有價值??墒?,究竟好在哪?大家從歷史、文化、美學、生態、民俗、技術等等角度做過很多研究。然而,對老房子里的人來說,這一切又有什么意義?老舊的民居,無論是功能布局、結構安全、材料耐久、采光通風、防寒取暖、衛生條件幾乎都難以適應今天的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難,難在傳統民居保護利用在經濟上不劃算。
傳統民居要保護,這是社會共識??墒?,傳統民居的修繕改造費用很高,有時甚至是建新房的數倍,保護一棟老房子,要花很多錢、占很多地。量大面廣的傳統民居,別說修繕,把瓦頂換一換,保證不因漏水而導致梁架糟朽垮塌,需要的都是巨量的資金,更何況相當一部分還是危房,必須拆改。
六難,難在缺乏能把傳統民居保護利用起來的人才上。
鄉村建設,什么人才都缺!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人才,缺。能人、鄉賢,缺。尊重鄉村、愿意向鄉村學習,以鄉土營造的方法來建設鄉村的設計人才,缺。我國建筑師占人口比例本來就非常少,而且當代學校里教出來的建筑師是現代城市規劃建筑景觀的高手,可是對中國傳統的鄉土營造之道,卻知之甚少或者漠不關心。而懂這些的傳統工匠,卻沒有社會地位沒有商業機會沒有資質沒有組織,無法參加民居維修工程,日漸凋零。
七難,難在修繕利用的材料和技術上。
對老舊建筑的搶救、修繕所積累的技術、標準規范等,此前主要集中在文物建筑上,相對來說是相當復雜、要求較高的,可惜有些地方把這樣的高標準套用到了普通的傳統民居上,動不動就要求原材料、原形制、原結構、原工藝,加上缺乏傳統匠人,就算想修繕,也有心無力。有些人看到傳統民居上的彩鋼板屋頂瓷磚墻鋁合金欄桿非要給人家整治掉,可是從村民的角度來說,茅草屋、木板墻、樹皮頂風貌倒是古色古香,可隔三差五就得翻新。但現在的彩鋼板鋪上去管七年八載沒問題。
八難,難在添亂的傳統民居保護利用觀念上。
傳統民居本來就被主人嫌棄、越來越沒人想住了,這時候努力的方向應該是挖空心思把人留下來??上У氖?,在有些地方采取的有些措施,反而是在刺激和加速這一趨勢。比如,一定要讓村民過上“現代化”的生活,而磚房當然是“現代化”生活的最基本配置!除了開發搞的“旅游景區”,村民迫不及待地要擺脫舊房子、干部殫精竭慮地讓村民離開舊房子,規劃師們興致勃勃地“疏散”老村子,都要大家去新村中過“好日子”,留下一堆人去屋空的老房子。生硬地把文物建筑的相關規定套用到一般的傳統民居上,于是這個不準動、那個不能改,修繕個舊房還得要求資質,貌似在嚴格地保護傳統民居,實則是進一步把她陷入窘境。
九難,難在供需渠道不能有效地打通。
有人想逃離鄉村,有人想回歸鄉村,可是,目前還沒有建立起比較有效的機制,打通這種供需,保障各方利益。一方面,大量的傳統民居被其主人拋棄,任憑風吹雨打坍塌傾頹終至無痕無跡;另一方面,有意愿有財力的一些城里人,眾里尋他千百度也找不到地方安置自己的對鄉村生活的情懷。很多為了田園夢想而在鄉村中投入大量心血的外來者,卻在和原房主的扯皮中耗盡了情懷,最后不得不黯然離開。如果能夠建立起有效的制度保障,那釋放出來的社會力量將是相當可觀的。
中國新民居“六謀”
一謀,觀念轉變。
不斷研究討論,減少傳統民居保護和當代農房建設的觀念誤區。都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可有時候觀念更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為了實現更高的追求,思想觀念的轉變非常關鍵。比如,不要單純地用當代西方和城市的思維去評判傳統民居的優劣,而應該認真地挖掘出其中蘊含的貌似“落后”但其實更契合生態文明需求的優點。在改造傳統民居時,真正發揮其優點,避免破壞本該保護的東西。
二謀,人的養成。
鄉村振興,必然要人的振興;鄉村美麗,必然要人的美麗;鄉村建設,必然要人的建設;鄉村發展,必然要人的發展。我們搞任何建設都是為了人??墒?,好多地方就只和磚頭瓦塊鋼筋水泥死磕,對人的建設不問不聞。沒有合格的“人”,積累再多的物質財富,也“猶如沙上之塔”;沒有精神追求作為動力,鄉村振興也會事倍而功半;失去文化的滋養,鄉村建設最理想的結果也只是收獲了靚麗的外表。此外,還要大力培養各種人才,干部、工匠、鄉賢、設計師……讓鄉村建設能夠得到比較科學的推行,而不是干得越多,破壞越多。
三謀,生活鄉土。
鄉村生產生活有其獨特的價值,不能機械地模仿城市人的生活,蓋城市那樣的農房。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美好的鄉村生活究竟該是什么樣,鄉村民居的現代性究竟是什么。傳統民居中的生產生活和房子是一體的,生產生活的內容和樣相也是豐富的,和當代城市公寓或別墅有著巨大的區別。應積極保護生產生活的鄉土性,一方面延續優秀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加以充實和提高,不要搞得鄉村生活就是干活和打麻將。傳統民居中最具魅力和文化意義的是鄉土生活的人情溫暖,孩子們在廊下寫作業,婦女們在門口做針線,老人們在廳堂閉目養神或者抽煙聊天……,而新村中這些東西基本上沒有了。我們要保護傳統民居,更重要的使用這些民居的活態文化。
四謀,營造之道。
應切實重視鄉土營造之道的挖掘和整理,并使之運用貫徹到新農房的建設。鄉土營造之道,比如奢儉有度、注重公共利益、講究結構功用統一的真善美的傳統……都是當代農房建設中缺乏的。中國建筑以人體尺度為原則,要求“大壯”,又要“適形”。建筑高度和空間都控制在適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圍內;用材盡量精準而科學減少對樹木的損耗;房屋處處充盈著倫理教化,楹聯字畫雕刻墨繪等等;屋子的高寬講規矩,有法度。
五謀,老房提升。
住傳統民居的人,原來的主人是上上之選,可是如果原主人鐵了心要進城,可以在制度上創新,像安徽黟縣那樣產權流轉給有鄉村情結的人,也是可以考慮的選擇。不管把什么人留在老房子里,第一步得先留住老房子。傳統民居量大面廣修繕資金不足,不能棟棟都按文物的要求去修。應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補充制訂低成本搶救傳統民居的成套辦法或指南,多方籌集資金,少花錢辦關鍵的事,讓老屋不漏不倒不被盜,堅持到有錢救命的那天。第二步,適度地提升改造。結構得安全,居住舒適度得有一定的保障。因此,有必要對各地的傳統民居低成本提升進行深入的研究,搞清楚其核心的價值所在,哪些是能改的,哪些是必改的,制定辦法或指南,輔助相關的市場機制、政策機制,盡量少花錢多辦事。
六謀,政策保障。
要有保護利用傳統民居、在新農房建設中發揮鄉土營造之道的成套激勵政策和措施,比如土地供給方式、打通供需等。如果能夠把有閑錢又有鄉村情結的城市人引到鄉村,空心村能稍稍緩解,大量廢棄的民居也可得到修繕利用。